12/02/2011

美国学术自由在中国停滞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Solidot by blackhat on 12/2/11

1986年,南京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了"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有164名学生,其中一半是中国学生,其余大部分是美国学生。中心成立25年来,没人办过杂志,一位美国学生用亲身经历发现了背后无形的手。彭博社在美国孔子学院之后,报道了另一件学术自由受阻的事情。 美国宪法保护言论自由,但在中国地面上它并不适用。学术自由给予学生和教师权利畅所欲言表达自我观点,不用担心因此受到惩罚。根据协议,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受保护空间",学生可以在课堂里谈论敏感话题,但在外面谈却是有害的。在美国大学可以随便办杂志,但中国是另一个世界。Brendon Stewart尝试创办一份杂志,他无法得到校方的印刷资助。在一位美国学生在自助餐厅外贴大字报攻击共产党之后,教授和学生纷纷撤回投稿,参与编辑和排版的中国学生要求去除名字。校方要求审查和限制流通。Stewart体会到了体制是如何运作的。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WikiLeaks新文档称政府利用恶意程序监控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Solidot by blackhat on 12/1/11

Burberry Scarf 写道 "维基解密(WikiLeaks)周四在网站上公布了287份文档,这些文档称为"Spy Files",包括了来自160家公司的287份数字监控公司的营销材料、价目表和产品名录。这些文档根据公司名称和监控类型分类,如间谍软件、WiFi拦截和手机取证等。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大企业的文档,如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和惠普等。中国有三家公司,分别是中兴、华为和飞思达。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10/27/2011

华为帮助伊朗审查互联网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Solidot by blackhat on 10/26/11

《华尔街日报》报导(中文),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填补了西方科技公司退出伊朗市场的空白。 华为如今在伊朗政府控制的移动电话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在让伊朗国家安全网络正常运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华为最近签署了一项合同,为伊朗移动设备安装能允许警方根据手机位置跟踪用户的系统。华为辩解称,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求警方能进入手机网络,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技术若落入专制政权手里,可能成为帮助消除异己的工具。华为今年向伊朗政府官员展开了大力宣传,目的是向伊朗MTN移动公司出售其移动新闻服务所需的设备。据一位参与谈判的人士透露,华为的代表强调,他们来自中国,有新闻审查方面的专业技术。据上述人士透露,华为赢得了合同。华为发言人颜光前声称,该公司遵守了联合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规定,以及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10/26/2011

南方周末 - 缅甸“突变”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发现新闻 farxian.com | 最新新闻 by 南方周末 on 10/24/11

缅甸"突变"

缅甸"突变"

"这几十年,华人给政府的印象就是,我们不参与政治,政府做什么我们都不反对,所以,他们才对我们终于放心了。"

某种意义上,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将孤悬世界已久的缅甸重新拉回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

"钱在中国似乎意味着一切,但缅甸不是。" 

卖报小贩展示,昂山素季和昂山重上头版。 (南方周末记者 冉金/图)

"必须按人民愿望办事"。

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突然宣布任期内搁置中国在缅投资修建的密松水电站项目,一时间举座皆惊。其理由是:水电站可能会破坏伊洛瓦底江沿岸的自然生态和人民生计。

已经在建的水电站突然中止,意味着中缅双方在经济利益上都损失巨大。且不说这是一项由两国政府签署合资修建的"国家工程",是中缅达成协议的7座水电站中的第一座。

伊洛瓦底江——养育缅甸的母亲河、"圣河",在缅甸民众心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事实上,伊洛瓦底江流域的水电开发是2009年由前军政府做主与中国政府签署的协议,并未征求民众意见。

缅甸,就是"没电"

8月,缅甸的雨季。一场短暂的暴雨后,夜幕低垂。

曼德勒玉石市场外,阿能盘坐在自家棚屋外的大树下出神。一只蜥蜴跳到他的脚边,昂首伫立。周围的一切是如此熟悉,从他出生就从未有任何改变。

白色的牛车在乡间小路上缓缓而行;脸上涂着"塔纳卡"(缅甸当地一种树木制成的护肤品)的妇女身着长裙,头顶货物,沿古老皇宫的护城河曼妙走过;套着"笼基"(缅甸特有的一种围裙)的男人们三三两两闲坐于树下,嘴里嚼着树叶包裹的槟榔,突然给你一个唇齿血红的微笑。

这里难见盗抢,却随处可见佛龛和吊在树下供过路人解渴的水罐。与世隔绝的桃源景致背后,政治命运坎坷多舛。

21岁的阿能是出生在缅甸的第三代华裔,数月前,他刚刚放弃了在中国昆明的工作,回到了缅甸。阿能生活的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但在他看来,与中国城市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世相相比,简陋得"只能算农村"。

缅甸至今维系着原始的农耕文明,70%的GDP来自农业,几乎没有工业;这里是电视、手机、网络最晚进入的国家之一;长期为电力紧张所困扰,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到夜晚一片漆黑。即使是最大的城市仰光,发电机也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当地华人因此戏称:缅甸,就是"没电"。

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20年来首次多党制全国大选;2011年3月,又从议会中选出了总统。把控缅甸政权二十多年的军队强人丹瑞宣布退休,其副手、前政府总理吴登盛脱下军装,成为了新政府的首任总统。在军方主导下,缅甸组建了半个世纪来首个文职政府,宣布回归多党议会制民主政体,实现"有纪律的民主政治"。

1948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之时,缅甸曾是亚洲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富饶的资源、多元的文化让它赢得了"亚洲之珠"的美誉。但此后的大半个世纪,这个有着135个民族的国家,受复杂的民族冲突和政治纷争困扰,最终匍匐于军事独裁的威权统治之下。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缅甸供养着总数超过40万的国防军,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近四分之一都用于了军队开支。

50年的军事独裁,带给这个美丽国度的,却是等级分化、民生凋敝、极权恐惧和严重的腐败。从1962年至1988年闭关锁国的"缅甸社会主义",到1988年对国内民主运动的血腥镇压引发西方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长期的孤立与自我封闭虽然使缅甸保存了传统景象,未遭现代文明的侵袭,但也使这颗曾经的"亚洲之珠"走向了衰败——沦为了亚洲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和西方眼中等级森严的"贱民之邦"。

大家都很警惕,在等着瞧

总统吴登盛在2011年3月31日的就职演说中称,将在宪法基础上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新政府,发扬民主,把缅甸建设成一个"现代、发达和民主的国家"。

尽管人们对此将信将疑,但缅甸的改革仍牵动了世界的目光。

回到缅甸的阿能发现,电视里多出了几个以前收看不到的电视台,以前偷看就会坐牢的境外"缅甸新闻台"也能收看了,缅甸民主革命纪录片里的流血场景让阿能很吃惊。此外,电视里也开始播放"波涛汹涌"的美国大片,只是女主角半露的胸部都被打上了马赛克;就连政府电视台也开始播放广告,成龙代言的"霸王洗发水"在缅甸一时间家喻户晓。

9月中旬,缅甸政府又解除了对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以及视频网站YouTube等几个境外新闻网站的封锁。

坐在仰光最著名的景点大金塔旁的一家网吧,和尚乌温(化名)轻车熟路地打开了自己的谷歌邮箱。他所在的寺庙有一百多个和尚,年轻和尚都有谷歌邮箱,不少还有Twitter账号——在缅甸,Twitter和Facebook都已解禁,尽管不少网吧的墙上还贴着往日告示:"不准上被禁网站。"

对于新政府开始实施的改革,乌温摇了摇头。"人民不是很主动,因为以前的经验太多。大家都很警惕,在等着瞧。"一位仰光学者说。

事实上,现在的缅甸,的确仍在军政独裁时代的巨大惯性下滑行,行政命令式的决策机制并未改变,民众对极权的恐惧也未消解。正如缅甸国内媒体所报道的,对于脱下军装的新政府官员,人们仍习惯性谦卑地称呼为"将军"。

8月,缅甸工商联主席洪光汉正起草一份有关缅甸工业发展的报告。2009年果敢事件之后,他所属的果敢族归顺中央,2010年通过选举在缅甸联邦议会中赢得了12个议席。他本人也曾被军政府邀请参选议员,但他最终婉拒。洪光汉说,他的报告将直接递交工业部部长,因为"影响部长比影响议会更有效,现在还是部长说了算"。

在这场缅甸的政治变革中,除了果敢,华人并未参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隐忍发展,在缅华人已达两百多万,更占据了缅甸工商业70%的份额,对缅甸的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数次排华事件的打压,让缅甸华人对于缅甸的民主运动始终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这几十年,华人给政府的印象就是,我们不参与政治,政府做什么我们都不反对,所以,他们才对我们终于放心了。"一位华侨如是说。

改革!改革?

8月结束,在缅甸一家玉石公司工作的阿勇又回到内比都开始上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公司在玉石公盘期间卖出的玉石向政府报批缴税。相对以往,阿勇感觉,新政府上台后,政府的审批效率有了明显改观。"以前要好几个月,现在一个月左右就办完了。"

一位驻缅西方国家使馆的外交人员同样发现,缅甸政府的办事效率在提高。他以前要见内比都的某个部长,必须提前预约,还常被借故推迟,现在随时可见。"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政府很腐败,吴登盛则是干净的,他也想改变。"他说,"但问题是,内比都与缅甸的其他地方是脱节的。普通市民看不见这种变化——内比都太远。"

这个缅甸新首都藏身于一片荒野之中,从2003年开始悄悄建设,2005年未做任何告知之下,军政府一夜之间将仰光的所有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全部迁到了这里,并给它取名内比都,意即皇家首都。

军政府事后给出的解释是,仰光是殖民地时期的首都,不能代表缅甸人民的意志。

与这座新都城相伴生的,是一个笑中带泪的缅甸笑话:内比都的农民最害怕听到缅甸军人站在自己田里操练国歌——因为缅甸国歌第一句歌词是,"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土地"。

6年过去,这里依然缺乏一个城市应有的人气。站在十条车道的宽阔马路上,两旁的荒草丛里散落着一座座现代建筑和外观亮丽的居民小区;但一眼望去,却不见人影和车流,仿佛置身空城,感觉只有空旷。

但那些荒草丛生的现代建筑,却昭示着这个国家的权势者对一个现代化城市和国家的向往。

8月,新政府正酝酿修改外国投资法,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引外资。对内,则全面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将所有国有企业以转卖转租的方式实行私营。

不久前,新政府又宣布准许私人开办学校和医院;由于政府长期缺乏投入,缅甸的教育、医疗早已名存实亡;而放开对手机和互联网络的控制,也跟缅政府希望发展旅游,吸引外资有关。

中国已成为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2011年上半年,缅甸官方统计,中缅贸易额达127373.9万美元,进出口相比2010年同期都翻了一番,是第二名泰国的近十倍。而中国在缅甸投资建设的石油管道、高速铁路和水电项目等更是将中缅经济捆绑在了一起。

阿能所在的曼德勒也将脱离"农村形象"。缅政府正规划投资180亿缅币将其扩建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等亚洲公路建设穿过曼德勒时,曼德勒将成为亚洲一个贸易中心城市。"缅甸《声音周刊》写道。

阿能则跟在密支那玉石场上班的朋友开玩笑,等中国高铁修通后,只需要两个小时,他就可以从密支那回曼德勒上网打游戏了。

某种意义上,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将孤悬世界已久的缅甸重新拉回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

宛如三十年前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经济变革在缅甸已是大势所趋。

这让阿能日益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当年,因为不愿去政府的缅文学校就读,他只在华人开办的中文补习学校读到了高中毕业。而后者的学历并不被政府承认,也无法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不过,由于经济衰败,即使读了大学,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读书无用论"在缅甸很盛行。

但这几年打工的经历,让他日益感觉到缅甸正发生的变化。在中国时,他曾对报上的招聘广告很惊诧,"一个清洁工竟然都要求高中学历"。但随着进入缅甸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类似的学历要求在缅甸也正日渐寻常。阿能转而要求自己的几个弟弟,无论如何都要拿到缅文学校的毕业文凭。

"我隐隐感觉,缅甸正在走中国以前走过的路,"他说,"再过七八年,到我们下一代,如果我供不起他们上学,他们或许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靠力气吃饭了。"

"钱在缅甸并不意味着一切"

在中国的日子,虽然现代都市的繁华令阿能新奇,他却觉得"一点都不快乐"。

他在一家中国的玉石公司打工,看着身边的人每天都加班工作,他觉得"压力太大了,好像一天到晚就为了钱活着"。

"钱在中国似乎意味着一切,但缅甸不是。"阿能说。

这个90%的人口都信仰佛教,100%都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上天在赐予它富饶资源的同时,也给了这里的国民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古老的掸族村庄旁,穿着纱笼的妇女们在浑黄的溪流中沐浴;每天两顿米饭,佐以50缅币(约人民币4角钱)的臭鱼水就是一餐。一个仰光的中产阶级感慨,当她在乡间和老百姓倾谈时,一贫如洗的对方好奇地反问:"怎么你的烦恼比我还多?"

"缅甸人去淘金,只要淘一点觉得钱够用了,过几天缺钱了又再来。每天只要挣的钱够碗饭吃,就会很满足。他们很珍惜上天赐予的这些资源,从没想过要拿它们去一夜暴富。"阿能说,"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却是一种懒惰和贪图小利。"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让进入缅甸的中国企业常常遭遇"困惑"。一家中国石油企业在缅甸招聘,问什么情况下会辞职,得到的回答是"不开心"。而阿能曾给一家中国企业当翻译,这家企业的领导在要求工人加班,却被缅甸工人以周末要看足球比赛为由拒绝后很吃惊地问,"难道看球比挣钱还重要吗?"

"华人传统习俗你们丢了, 但我们还保留着"

信仰,也让这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缅甸国内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殖民地时期,缅甸民众忍受了殖民者的掠夺和压迫,却仅仅因为一个殖民者进入寺庙不肯脱鞋,就激起了缅甸全国性的反抗。

在缅甸移民局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不怕山埋人,就怕人埋人。"

新政府上台后,虽然决意改革,但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仍然小心翼翼,不无警惕。

不久前,针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身穿欧化的西装长裤,缅甸政府出台一项政策,要求到缅甸政府机关办事的国民,必须身着缅甸的传统服饰"笼基"才准进入。

总统吴登盛在阐述其施政理念时亦称,"为了有效地、正确地实行民主制度,需要在政府、机构和人民中发扬民主;但人民在依法拥有自由和权利的同时,还需要维护缅甸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华人传统的礼仪习俗,你们丢了,但我们还保留着。"

8月15日是缅甸传统拜佛的日子,回到缅甸的阿能也约了一帮朋友去寺庙拜佛。一路上,一群群缅甸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前呼后拥,欢歌笑语,宛若赶集。阿能说,"缅甸人对传统的坚持,也刺激着我们对民族传统的坚持。"

回到缅甸的阿能也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但他不知道这样快乐还能维持多久。"缅甸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世界的节奏,但现在它打算追赶,追得慢,我们就多快乐几年,如果追得快,我们就少快乐几年。"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贺圣达李晨阳编《缅甸列国志》及红军哥哥博客,谨致谢意。)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10/23/2011

发现屠呦呦

这仅仅是一场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式集体主义的交锋吗?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小蓟·夏静好 on 10/23/11

特殊时期的秘密任务

拉斯克奖获奖者视频访谈,屠呦呦正襟危坐,严肃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话说完,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翘,勉力笑了一下。也许,她还不习惯这个奖项给平静生活带来的变化。

颁发于诺贝尔奖之前,拉斯克奖以获奖者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高重合率而闻名,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在中国,公众与科技界对诺奖的渴望是勿需掩饰的事实。顺理成章地,在今年诺奖颁布前那个热腾腾的9月,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少不了这几句点评:"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值得获诺贝尔奖。"

9月25日,她家乡的一份报纸说:"区文保所致电本报,想以名人故居的形式保护好屠呦呦的故居……"

那座要求保护的居所位于宁波,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那里。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家乡人在那份报纸的头版上回忆,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成分并不是新鲜主意。1941年,来自上海的药理学家张昌绍就曾尝试利用中药常山治疗南部沿海地区流行的疟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别在《科学》和《自然》上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不幸的是,张昌绍于1967年自杀,而另一些原本致力于此的科学工作者正被关牛棚、靠边站。

最初的523任务中,有尝试中草药和针灸抗疟功效的研究小组,却没有中医科学院的参与。直到1969年,为了"加强中草药方面的研究力量",中医科学院应召加入,屠呦呦也随之参与了项目。当时她38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青蒿、黄蒿、青蒿素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 ,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然而,真实的实验却是繁复而冗杂的。

阅读过屠呦呦部分实验记录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她的实验设计还是非常严谨的。"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中,屠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会议上,以"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为题,屠呦呦汇报了自己在青蒿上的发现。很快,云南和山东等数个研究小组借鉴了她的方法,对青蒿进行研究。

自己的发现公布后不久,从黑色胶状的青蒿乙醚提取物中,屠的研究小组获得了他们起名为"青蒿素Ⅱ"的白色的针状结晶。这种结晶在临床前的动物毒性实验中表现出了对实验动物明显的心脏毒性。是否执行原方针,尽快拿到现场进行临床试用观察?屠呦呦和她的"单位"选择了富有当时特色的解决方式——先由3位科技人员进行"探路试服","由屠呦呦带头共3人,经领导审批,住进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

探路试服显示,青蒿素Ⅱ没有毒性,但后来在临床上的表现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效果不好,又出现了较明显心脏毒副作用",原计划的14个病人,只做了8例就中止了临床试验。最终,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主持的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

之后,1976年,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也发现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疟机理:青蒿素中存在一种全新的结构过氧桥。后来,因青蒿素不溶于油和水,无法使用针剂,对已不能进食的重症疟疾患者,几乎束手无策。上海药物所合成了可以制成针剂的蒿甲醚,那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2001年,WHO将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复方药物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2011年8月中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博客中发表了关于青蒿素发现的故事,藉此提示对中药应有的研究方式:了解中药更明确适应症、有更好疗效,世界才能接受,真正适合的病人才能得到帮助。然而,之后拉斯克奖的颁布迅速把公众对青蒿素的讨论从传统中药引向了其他的方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交锋

拉斯克奖引发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

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屠呦呦获奖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而饶毅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史,"有助于了解中国大科学计划、大协作的优点和缺点"——两弹一星是成功的例子,而青蒿素的经验并不同于两弹一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当然,"青蒿素"的名称也是来自那次会议。

鲜为人知的是,青蒿素主要产自黄花蒿和大头黄花蒿,而在植物学界中,菊科很难分类,于是,"按中药用药习惯",523计划的成果鉴定会上,"将中药青蒿原植物只保留黄花蒿一种,而其抗疟成分随传统中药定名为青蒿素"。

大协作的抗疟新药研发计划按照预定的轨道胜利谢幕。然而,很不幸,后来的一切并不像那份文件所希望的:"排名争议达成一致。"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中信的青蒿素项目经理刘天伟在博客中提到,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金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523项目中蒿甲醚的发明者李英确认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这笔钱因屠呦呦的反对,至今未落实是真的。但她提出的方案,我没有直接看到,而是间接听到的。"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但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马上有人撰文批评她: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自己研究小组其他成员的作用——这正是反对方的主要理由——他们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

饶毅在文章中曾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 但查看过军事医学科学院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在拉斯克颁奖期间陪同过屠呦呦的苏新专也认为,屠呦呦是那场发现中的关键人物——"她是把青蒿带到了523任务中的那个人"。

9月24日晚,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但却有业内人士私下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

之后,《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李英表示,拉斯克奖评委会这次"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把当时由全国 523 办公室领导的数十个课题组都划归屠呦呦领导了"。而苏新专则提到,从青蒿到抗疟良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应该是因为, "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这仅仅是一场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式集体主义的交锋吗?"文革"时期的科研工作方式就是只有集体没有个人,论文也几乎不标明个人作者。饶毅就曾指出:如果先发表乙醚提取的文章以后再共享,她的研究小组也应该会先发表钟裕容纯化获得青蒿素晶体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应该建立屠呦呦小组的发现优先权",这样,争议会少一些。

那么,那个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定的最初发现者,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与屠呦呦共事过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沉吟了一下,说:"她是个执着的人。"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10/17/2011

中国声称研制出能连续三天保持清醒的药丸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Solidot by blackhat on 10/15/11

CCTV报道,中国军方军事科学医学院研发出一种叫做"夜鹰"的蓝色药丸,服用后可以保持72小时不困倦并且能够维持正常的思维和体能,最大用途将用于部队特殊任务。研究员王林介绍说,药丸"最大的用途就是我们部队在完成军事任务的时候用,比如说我们部队的抗震救灾,防洪抢险,以及特殊情况下进行一些特殊的任务,要保持长时间不能睡觉,而且要保持正常的认知能力"。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10/12/2011

分享两个DNS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GFW Blog(功夫网与翻墙)" via 数字时代 in Google Reader by GFW BLOG 功夫网与翻墙 on 10/9/11

来源:http://tuitewang.tk/archives/429

修改DNS,顺利翻墙。
网络连接――本地连接――TCP/IP――属性――使用下面的DNS服务器。

推荐台湾中华电讯DNS:168.95.192.1168.95.192.2
香港宽频:203.80.96.9 203.80.96.10
为什么不用谷歌的8.8.8.8 8.8.4.4等大牍,因为太有名了,被重点了,反而不好使了。越小群越好。


―――――――――――――――――――――――――――――――――――――――――

需要翻墙利器? 请安装Wuala,查找和添加gfwblog为好友,就可高速下载翻墙软件,或访问http://tinyurl.com/gfwblog直接下载。

推特用户请点击这里免翻墙上推特

请点击这里下载翻墙软件

更多翻墙方法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到:fanqiang70ma@gmail.com

请阅读和关注中国数字时代翻墙技术博客GFW BLOG(免翻墙)

请使用Google Reader订阅中国数字时代中文版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feed),阅读最有价值的中文信息;以及GFW BLOG(功夫网与翻墙)http://feeds2.feedburner.com/chinagfwblog,获取最新翻墙工具和翻墙技巧信息。


翻越防火长城,你可以到达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Across the Great Firewall, you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翻墙利器赛风3下载地址: http://dld.bz/caonima326 http://dld.bz/caonima745/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中国贪官的五星级豪华监狱曝光轰动网络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萝卜网 by 梁萧 on 10/11/11

萝卜网

中国的官僚有特权地球人都知道,但中国落马的贪官已经成为罪犯却仍然享受着特权你恐怕没有想到吧?

记者王心慈(法国编译)报导:这确实是监狱吗? 欧式的大楼设施完备齐全、高档酒吧、高档办公室、豪华会议中心、带阳台的单人牢房二十平方米、小区里的国标运动场、塑胶篮球场和塑胶跑道、人工河流、公园……等,架势看起来像"白宫",太奢华了!人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设备豪华程度已超过高档社区,比咱家小区环境好上几倍不止。

据报导,中国官方为贪官们发明的豪华监狱,陈设都是五星级,越来越多涉及贪污腐败的中国官方已预订了这种豪华监狱,这是中国官方赋予需要再教育贪官们的特权。在中国互联网上,该消息已经引起轰动。

江苏省盐城监狱内院(网络截图) 这是一家5星级酒店?或是亿万富翁的别墅?都错了,它是中国官方建造的一座豪华监狱,专门为越来越多被法院双规和判刑的腐败官员准备的。 中国官方没有让贪官们呆在普通监狱里,让他们与那些不同政见者、罪犯或轻罪犯人呆在一起,而是让贪官们在平静和豪华条件下,接受再教育。原来豪华监狱就是干这个用的。

"白宫"式的监狱 苏州盐城监狱是引起最大关注的监狱—欧式的大楼设施完备齐全、高档酒吧、高档办公室、豪华会议中心、带阳台的单人牢房二十平方米、小区里的国标运动场、塑胶篮球场和塑胶跑道、人工河流、公园等,架势看起来像"白宫",太奢华了! 人们都不敢相信,这确实是监狱吗? 苏州盐城监狱拥有6个塑胶篮球场。其豪华的设施好过高档社区,比大多数中国人自家小区环境都要好很多。这可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 确实是监狱,但它却散发着豪华自由的香味。

所有mop.com网站确定了中国建造了7个豪华监狱,他们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和照片支持。有些网友发现,建筑标准高于中国水准,造成中文论坛的轰动。 人们经常去比较建筑标准,却从来没有重视过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造成的校舍和百姓房屋倒塌已造成87,000人死亡。

贪官在豪华监狱中享受特权 在中国档案网站提供中共落马贪官中的几个例子:"中共上海前任领导人陈良宇,在豪华监狱里享有20平方米的单间,每日享用4餐,包括夜宵,香烟和巧克力。每月开销为六千元,是上海人每月平均收入的两倍。再有"成都贪官马建国在被监禁刑期,被允许参加私人宴会,回家就寝,且在狱中不受限制地任意使用手机。" 安徽贪官曹小明 被判刑后 仍允许继续领取6个月工资 贪官在特权监狱里是否能学会放弃特权? 也不知这种方法对教导中共贪官放弃他们的特权是否很有效。网友称:"能不腐败吗?贪官进的监狱都是五星级的,这不是鼓励贪污腐败吗?"

有的网友说:"原来监狱也存在腐败和特权,犯罪份子也分等级。凭什么有些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肆意挥霍纳税人的钱,入狱后依然享受特权,这不是助长腐败是么?" 还有的网友说:"在中国,怎么贪官到哪里都舒服?" "怪不得反腐这么难,原来贪官根本就没有什么顾及,大不了犯了就去监狱养老。"

反腐?但愿不是在忽悠13亿善良的中国老百姓!

来源: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7833024

网友评论:市里获得了一笔拨款,各级领导开会讨论用途。一部分认为应该用来改善学校,另一部分认为应该用来改善监狱。最后市委书记发言:"各位,你们谁认为还有可能再进小学?"……于是会议一致通过该笔拨款用来改善监狱条件。

PS:求真相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15198/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中国贪官的五星级豪华监狱曝光轰动网络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10/12, 10:1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欢迎网友投稿、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淘宝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9/30/2011

广告:长平主编的《阳光时务》过刊下载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阳光时务》电子杂志由长平主编,柴子文、贾葭副主编,

阳光卫视出品。iPad用户可以直接在Apple Stpre搜索"阳光时务"或"isunaffairs"下载最新期刊,在Android及hk.zinio.com亦可订阅。欢迎关注Twitter账号 @isunaffairs 掌握最新动态,意见反馈请发至 editor@isunaffairs.com
=-=-=-=-=-=-=-=-=-=-=-=-=-=-=-=-=-=-=-=-=-=-=-=-
《阳光时务》第3期,2011年9月22日首发,PDF版下载:
电驴或迅雷下载:
ed2k://|file|iSunAffairs_003.pdf|16458396|5C32B6EF273F28568F74D6C52EBEEED0|/

xun6下载:
http://www.xun6.com/file/b1ef0ddc1/iSunAffairs_Issue003.pdf.html
谷歌文档: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pid=explorer&chrome=true&srcid=0B8KDF8_HXe4IOWFjN2I4NTUtZDU1My00ZTkzLTgwMWMtMWYyZjlmZWExMTdm&hl=en
Wuala下载,翻墙可直接下载,安装Wuala后免翻墙下载:
http://www.wuala.com/HKSunTv/
=-=-=-=-=-=-=-=-=-=-=-=-=-=-=-=-=-=-=-=-=-=-=-=-
《阳光时务》第2期,2011年9月9日首发,PDF版下载:
电驴或迅雷下载:
ed2k://|file|iSunAffairs_Issue002.zip|10806927|158961575253F5D3C8583BD80CA2E755|/

xun6下载:
http://www.xun6.com/file/c95ce1721/iSunAffairs_Issue002.zip.html
Wuala下载,翻墙可直接下载,安装Wuala后免翻墙下载:
http://www.wuala.com/wenyunchao/share/iSunAffairs_Issue002.zip/
=-=-=-=-=-=-=-=-=-=-=-=-=-=-=-=-=-=-=-=-=-=-=-=-
创刊号,2011年8月25日首发,PDF版下载:
电驴或迅雷下载: ed2k://|file|iSunAffairs_Issue001.zip|14832352|FD7505AC960D0FBB2646FEE160D58D8E|/
xun6下载:
http://www.xun6.com/file/24be8e881/iSunAffairs_Issue001.zip.html
Wuala下载,翻墙可直接下载,安装Wuala后免翻墙下载:
http://www.wuala.com/wenyunchao/share/iSunAffairs_Issue001.zip/
=-=-=-=-=-=-=-=-=-=-=-=-=-=-=-=-=-=-=-=-=-=-=-=-
《陽光時務》简介

《陽光時務》是第一本iPad中文時事電子雜誌,
于8月25日正式創刊,由陽光衛視出品,香港製作中心製作發行。

《陽光時務》以獨立立場及全球視野,深入調查和評論兩岸三地政治、經濟、社會與文藝,以及牽動全局的國際事件。以年輕時尚的交互設計,打通電視、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結合視頻、文字、圖片和互動功能,打造新視野、新思維,跨地域、跨世代的全媒體平台。

《陽光時務》的宗旨是:多說一點。主要欄目包括愛上新青年、愛上深度、愛上禁區、愛上噪音,多畫一點、多問一點、多拍一點、多說一點等。密切關注重大事件與重要思想,以及有價值的網絡事件和民間思想,尤其是旨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創造性觀念與行動。讓政治軟下去,讓文藝硬起來。

-=--=--=--=--=--=--=--=--=--=--=--=--=--=--=--=--=--=--=--
请将此信息发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用Gmail/Hotmail发信到 yangguangshiwu@gmail.com
立即会有自动回邮提供《阳光时务》过刊下载,并提供有效的翻墙软件墙内下载方式。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9/29/2011

[转贴]台湾小镇上的医院啥水平(图)

 
 

Sent to you by nothing.at.all via Google Reader:

 
 

via 祝春亭博客 by 祝春亭 on 9/29/11

                                   肥貓逸  2011/9/27 1:54:19 发布/祝春亭编辑 

当我们的车子行至台湾南投县境内,一宗意外发生了,台湾导游陈先生被大巴开门夹断了手指尖,大巴紧急驶往南投县埔里镇的一间医院。

2.我赶忙下车跟着陈先生往急诊室跑去:

 
3.急救室的护士立即给陈先生进行了检查和临时包扎处理


4.我们的大陆导游协助陈先生就诊,我就帮忙与台湾的接待单位打电话联系:


5.急诊室是一间开放式的大房间,护士办公室与临时观察病床连在一起,让病人随时看得到护士
 
6.在医院给陈先生照片和处理期间,我趁机观察了一下这间医院的概况


7.医院介绍规定了好多对弱势群体的优惠措施

 
 
8.医院的楼层示意图

9.医院的前台,就是挂号和缴费的地方,每一个显示屏都清清楚楚罗列出所有资料,设施不是一般的先进

 
10.医院的大堂墙壁上写着:"爱是无可比的,爱是永不止息",病人看了会是啥心情?

11.下面的牌匾上写着一些让人看了感到欣慰的文字

 
12.对面的墙壁上有一幅画,我很喜欢这样的简笔画,比救死扶伤这样的标语更有感染力


13.医院外墙上,我看到那幅画来自于圣经上的某段描述
 
14.这是医院的院训,虽然有宗教色彩,但我觉得医术高低不可强求,病人恰恰最需要的是这种人文关怀


15.看过一个博友描述在某医院流产,那种情景简直就是下地狱,医院缺乏的不是医术,而是发自内心的服务
 
16.这是合作基金会提供的优惠病房-亲子套房

 
17.医院有这样的宗旨,我相信医生护士都会很有爱心

18.这就是一间郊区小镇上的医院,管中窥豹,大家觉得咋样


19.最后交代一下,陈先生的手指尖被证实粉碎性骨折,经过抗破伤风和其他处理包扎之后,陈先生完全可以就近回到高雄的家里休息,但是他没有,依然带着我们走完余下几天的行程。

 
网友评论:
 
挂三个钟   
这个帖子必须顶。让我们知道水深火热,哭着喊着要投奔大陆的台湾民众,现在过的都是怎样穷困潦倒的生活。
 
h93063e    
台湾是全民医保,与大陆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台湾的医疗保健可以和西方比一比的。
大陆的医疗体系还不如非洲。
 
 
美国的医疗当然是最先进之一

但很多人不知道, 美国健保的制度却是落后台湾的

所以奥巴马试着要改善, 可是利益纠葛, 很难改
台湾的健保是可以和北欧先进的国家相比较的
 
没发现墙上有蒋总统语录马总统语录之类的,不是好医院。
 
非主流22    

南方周末记者谈台湾医疗

                                          张付 实习生吴娟 2006-04-06

看病只需25元人民币

31岁的曼灵,就职于台北市一个文化基金会,月薪约4万台币(合人民币1万元),每个月,她的工资中将扣除1000 元台币,交纳全民健康保险费。

凭一张健保IC卡,去年,她一共就医15次,包括牙医、皮肤科、内科等,每次她只需付100—200元台币的挂号费(合人民币25—50),就可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只要你是一位台湾居民,就可以自由到任何一家医院就诊,小到牙痛,大到癌症,医疗开支均可由"健保" 埋单。其给付的范围包括门诊、住院、牙医、中医、检验检查、居家护理、处方药品、预防保健等8个方面。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小林,最近做了髖骨移植,其费用就全部由健保承担,退休的陈洪先生,每个月4次洗肾,同样由健保全额支付。

除了门诊之外,如果需要住院,那么个人也将负担一部分费用,但仅限于病房的使用费,例如急性病房30天以内个人负担10%、61天后将负担30%,而慢性病房,则根据时间只需个人支付5%、10%不等,收费均十分低廉。

这些医疗服务无疑包罗甚广,而个人的负担仅区区25元人民币挂号费,庞大的医疗经费从何而来?台湾"中央健保局"副总经理李丞华介绍,"经费全部来自于政府推行的全民健康保险,征收自被保险人、雇主以及政府这三个部分,根据居民的不同身份,负担比例有所区别。"

该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台湾居民一共被分作6类人群,第一类是一般受雇者、公务人员、自营业主,保费由个人、单位、政府按361承担,其中特别的是自营业主,100%由个人负担。

第二类为职业工会和外雇船员,个人与政府按64支付。

第三类则是农民、渔民等,个人与政府的支付比例为37

另外的几类,包括军人、低收入户、荣民(注:指早期的退伍军人),则全部由政府支付。

从政策的设计上可以看出,经济能力越弱的人,其个人支付比例越小,健保局曾对此作过调查,数据显示,收入最低群体,年缴纳保费3272元台币,支出的医疗费用则为16761元,比例为15,而最高收入群体,年缴保费6426 元,医疗费用则为14277,比例仅为12

台湾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王顺民告诉记者,政策的另一个特色,则是设计时引入了东方文化的"家庭"元素,每一位居民,可申报若干位家庭眷属参保,使健保的覆盖,不致遗漏没有就业的人员。

"全民健保制度,其基本目标就是全覆盖,"健保局副总经理李丞华说,"不光指全台湾的居民,也包括在台湾居留的外籍人士甚至旅游者。"

从统计数据来看,台湾地区2005年投保人数达99%,李丞华分析,剩余的1"漏网人士",主要是经济欠佳、无投保意愿、居留国外等情况,他们往往在需要就医时才冒出来。 2006-04-06

 


湖南会同县林城镇棕李村村民明泽忠,每月100元低保,仅够不饿死。虽然有农村医保,但是要自缴30%,不敢上医院,一双脚烂出了骨头。

 




"不要给他接了,包一包就行".这是厂里领丶导对医生说的话.由于每天均要持续14个小时的连续工作,惨剧终于发生了...除了"大发慈悲"的老板赔偿5000元经济损失外,17岁的熊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那份珍贵的工作,更失去了自己的三个手指....

 



"爸爸,我想睡觉了"13岁的戴文锋说完这句后永远的睡着在爸爸的背上,睡着在越秀北路路边榕树下.11个月大时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时断时续的治疗让他走过了13个春秋。前几天,病情愈发严重,父亲戴伟金背着他来到省人民医院,然而因为无钱住院只好又背了出来...

 



贫病夫妇捆绑投江后,孤儿端着父母的遗像

陈正先夫妇赴死显得非常坚决。丈夫留下了遗书:"……我和元香永不分离,以江水为家……"然后,两人用皮带捆在一起,再加一道绳子,拥抱着跳进长江。

事发2007年2月22日———正月初五。这已经是8个月内,媒体报道的第二起农民工夫妇因没钱治病而跳江的悲剧。生前,陈正先住在湖北荆州第三医院内科病房。根据医疗费用单显示,陈正先住院时预存的2000元,离开时只剩几十元。
    2003年,作为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12个试点县之一,公安县大力号召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万众村当时有四成农民参加,陈正先一家就在其中。

这种合作医疗规定,每年每人要交15元钱,中央和地方补贴40元。但参与者大都认为,报销的条件过于苛刻,只能报挂号费和检查费的30%,药费需要自理。"卫生院的药费要比药店贵,而且挂号费和检查费报销比较麻烦。"一些村民反映。江书义称,陈正先曾告诉他:儿子陈泽彪的病共花了12000多元,合作医疗仅报销了863元。

陈泽彪经常听到父亲叹息:"家里没有钱。"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医改的一种,你认为中国的医改成功吗?

国家对医疗的财政拨款,80%都用于党政干部,尤其是高干!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