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2010

走进地拉那――阿尔巴尼亚纪行之一

走进地拉那——阿尔巴尼亚纪行之一

本报特派记者  谢戎彬

    

    提起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中年以上的中国人大都会记得《歌声飞向地拉那》这首传唱一时的老歌,以及那段特殊的中阿友好时期。初夏时分,记者乘飞机来到了这座有“亚得里亚海明珠”美誉的城市。

    在欧洲,地拉那算得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城,早在2700多年前,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今天的地拉那人口近70万,是阿全国最大的城市。从飞机上俯瞰,只见城市的北、东、南三面为山丘环抱,山上长满绿色的地中海植物。地拉那机场位于山丘之间,每天只有少数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这里起降,机场显得萧条。机场的入境大厅是一排陈旧的平房,低矮狭窄,设施简陋,过境通道也不多,乘客需排长队才能入境。

    漫步地拉那街头,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这里的汽车不少。主要大街上汽车一辆接一辆,真可谓车水马龙。与别的东欧城市不同,地拉那街头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欧产小轿车。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些车都是阿尔巴尼亚到西欧打工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带回的二手车,据说目前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奔驰车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不过,地拉那的交通设施却不够完善,红绿灯为数极少,斑马线模糊不清,司机违章停车、抢道的情况随处可见,整个城市的交通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在地拉那市中心的广场上,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横刀立马的青铜塑像依然矗立。国家博物馆门前,一位手握钢枪、大步向前的妇女雕像也让人想起了过去一代阿尔巴尼亚妇女的形象。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广场四周有不少新开的商店,店内陈设新颖,商品供应齐全,其中不乏邻国意大利的名牌服装、首饰,店主人几乎都会讲些英语,服务态度也还不错。朋友告诉我,仅仅在几年前,地拉那的商店里还是灯光昏暗,商品单调。市场也反映出了地拉那这几年的变化。

    地拉那给记者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建筑业的欣欣向荣。无论在市区还是城郊,都可看到建造新房的火热场景。据统计,近5年来,阿建筑业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建房热一方面改变了阿尔巴尼亚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带动了阿整体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改善的同时,地拉那人也开始重视生活环境的质量。在市内的拉纳河畔,记者见到大型挖土机在不停地伸缩长臂,沿着河道拆除违章建筑。河边的大型公告牌上写着:“净化拉纳河,建设清洁绿色的地拉那”。这是地拉那市政府为了净化市容采取的强硬措施。据说,这次拆除违章建筑行动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认为这损害了房主的经济利益,但地拉那铁腕市长拉马坚持认为:“我们必须留给后人一个干净的地拉那。”

    在施工现场,记者询问了一位中年男子对市政府净化行动的看法,他说,这些违章建筑不仅破坏了地拉那的整体形象,住户还倾倒垃圾阻塞河道、污染河水;净化行动对改善首都环境大有好处,绝大多数人都支持市政府的这一决定。

    (本报地拉那电) 

    《人民日报》 (2002年07月15日第七版)   

Location information below was added by Google automatically.
comments评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