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2011

全球最差乳业标准在中国?

 
 

Sent to you by nothi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南方周末-热点新闻 [expanded by feedex.net] by nospam@nospam.com (infzm) on 6/16/11

作者: 上官兰雪 来源:infzm.com

在"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期间,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6月15日,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在福州召开,会上中国奶协有关人士建议选择巴氏杀菌鲜牛奶(下文称"巴氏鲜奶")。《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牛奶消费信心至今未愈。在当今重拳打击食品掺假和胡乱使用添加剂的同时,国家应对巴氏鲜奶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及经济扶持,逐渐恢复巴氏鲜奶主导市场的地位。

炮轰乳业新国标

2010年4月,卫生部发布《生乳》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正是这份新国标引发了一场针对新国标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的激烈争论。《南方周末》报道的数据显示,新国标规定的生乳中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下调至不超过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而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地区,许多散户奶源蛋白含量连2.8%都达不到。

"标准是行政部门领导说了算,不是专家说了算。"曾4次参与国家乳业标准制订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感慨,专家们通过的标准送审稿,远严于最后颁布实施的标准内容,现行标准中原奶细菌数最大值为200个/毫升,由于存在有害菌,显然不安全。

尽管生乳并不直接饮用,很难说,这些数字上的变更会立竿见影地带来安全祸患,但质疑者仍不免担心,关键标准的显著降低,会传递出宽松妥协的信号,置乳业于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中。1986年农业部生乳标准中悄然取消了"不准有任何添加或提取"的条款,二十余年后,三聚氰胺被肆意添加,"很难说当初的取消没有埋下纵容的种子。"一位业内人士称。

巴氏鲜奶

按照严格生产工艺出产的巴氏鲜奶没有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低温处理保持活性,营养破坏少,利于增强免疫力。"从未来消费趋势看,绝对是巴氏鲜奶,市场会越来越大。"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指出。

严格的巴氏杀菌通常是将生奶加热到72°C到85°C,在规定的时间內完成牛奶的杀菌处理。巴氏杀菌分为低温巴氏杀菌(加热温度72°C-75°C,杀菌时间15-20秒)和高温杀菌(加热温度80°C-85°C,杀菌時间10-15秒)。但现在国內大部分巴氏奶企业的巴氏工艺并不符合严格的低温巴氏消毒标准,有的甚至超过了120°C(接近甚至达到了超高温加工温度),时间也大大延长,而每家企业的"巴氏工艺"究竟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温度和时间组合是难以监控的。 鉴于此,魏荣禄副会长提出,未来必须制订专业术语标准和生产工艺标准,现行标准只限于产品标准。

加之巴氏鲜奶的保存期只有7天左右,种种原因均显示出巴氏鲜奶的销售形势并不乐观。虽然陆续有国内厂家开始推出所谓的高端巴氏鲜奶,但是市场与专家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再谈国情决定现状

针对各方的声讨,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则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奶业发展由消费水平、冷链储存、交通状况等综合情况决定,巴氏鲜奶在中国发展了七八年,仍在30%的占比内徘徊,而常温奶仍占70%,这符合国情。巴氏鲜奶是一个发展方向,在国际上占比约达80%,但发展中国家则应客观分析。"

谈及行标菌落数偏高问题,那达木德指出,标准问题很复杂。他说,农业部制定标准时顾及我国超70%奶农都是散户,生产水平很低,如果把标准定高,散户牛奶都不合格;如果倒掉则害苦奶农。

究竟是顾及散户奶农的利益还是个别大企业绑架标准?企业叫屈者解释,若论实际影响,放宽生乳标准,只会使奶企在奶源收购上损失对奶农的话语权,且增加低标准原料的加工成本,企业怎会自乱阵脚?而质疑者坚定认为,降低标准,客观上特大企业是受益的,可以借此扩大收购半径,缓解原料匮乏压力,"至于增加加工环节成本的弊,远小于扩大奶源带来的利。"

  网络编辑: 王茜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comments评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