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nothing via Google Reader:
2010年岁末,西非小国科特迪瓦一场大选选出了"两个总统",且两人分别组建政府,尽管南非、加纳总统争相参与调停,奥巴马也敦促已执政10年的巴博总统让位,可乱象并未消停。科特迪瓦大选后的政治奇观,堪与伊拉克大选后的组阁僵局相提并论,再加上苏丹、缅甸与吉尔吉斯斯坦富有历史意义的大选,以及乌克兰、英国与菲律宾的政权更迭,今年上演的选举大戏其实更能反映出民主在全球纠结、扩展和深化的状况,尽管2009年日本、以色列、伊朗、阿富汗、印尼、印度、德国、南非等重要国家的大选整体上更醒目和扣人心弦。
历史性大选的政治功用
今年4月苏丹举行了24年来首次多党民主选举,以兑现1989年政变上台的巴希尔总统5年前对美国的承诺。在实际投票之前,当局就控制了选举的全过程,从确保2008年人口普查后的选区划分有利于执政的全国大会党,到投票前阻止反对党候选人上电视宣讲,再到邀请1000多名国际观察员"监督"大选,不一而足。结果,在乌玛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等党派4名较有竞争力的候选人退出总统竞选的情况下,巴希尔无悬念获得68%的选票,变身为民选总统。与此同时,苏丹南方自治政府主席基尔也在南方选举中以93%高票连任。
虽说苏丹总统选举不合规处甚多,巴希尔本人也仍遭国际刑事法院通缉,但美国却乐见他连任。这是因为,巴希尔自1999年与原伊斯兰阵线领导人哈桑·图拉比分道扬镳之后,逐渐放弃伊斯兰化政策,开放党禁,允许一定程度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在2005年签署过渡期宪法,同意南方10州成立统一的南方政府,实行"一国两制";在联邦层面也成立囊括多党的民族团结政府,推动民族和解,改善民生。根据过渡期宪法,苏丹南部将于2011年1月9日举行"统独公投",而巴希尔年初曾说过,倘若南部苏丹选择分离,北方政府将第一个承认。由于巴希尔顶住北方同僚的压力支持南方公投,美国自然不希望他落选,免生变故。
与苏丹"五合一"选举体现了民族和解精神不同,缅甸20年来首次大选,对少数民族武装来说可谓"图穷匕见"。由于新宪法拒绝加大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而当局2009年公布的"边境巡守队"方案形同剥夺各族群的自治地位,所以这次选举遭至少6支少数民族武装抵制,掸邦、克钦邦、孟邦及克耶邦的部分地区根本没有举办投票,致使参选的少数族裔政党代表性不足。选后,缅泰边境的克伦族武装两度与政府军爆发冲突,两万多村民逃往泰国。
缅甸11月7日的各级议会选举虽遭多方抵制,可还是有37个政党的3000多名候选人和82名独立候选人参加。投票结果,在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开放给各政党竞争的选举议席中,总理登盛领导的党囊括其中的77%,加上保留给现役军人的1/4委任席位,当局控制了国会逾八成议席。由于军政府正副主席(77岁的丹瑞和73岁的貌埃)未参选,当选议员的缅甸第三号人物瑞曼可能出任总统。事后看,这场换汤不换药的选举,唯一的亮点就是选后第六天"缅甸的良心"昂山素季"软禁期满"获释,间接促使美国表态愿与缅甸新政府会谈。而昂山素季能否通过申诉恢复民盟的合法地位,将决定她的和解姿态能维持多久。
苏丹、缅甸之外,5年来四易宪法、流血骚乱不断的吉尔吉斯斯坦,同样亟需和解。先后赶跑"北方总统"阿卡耶夫和"南方总统"巴基耶夫的惨痛经历,促使该国在今年6月全民公决中选择了议会-总统制,其后10月10日登场的议会选举,可谓对吉国议会制实践的检阅。这次大选把故乡党等5个政党送进了国会。12月2日,社民党籍的前总理阿坦巴耶夫宣布组成与共和国党、祖国党的执政联盟,但因联盟中祖国党籍的前议长捷克巴耶夫未能如愿当选新议长,这个"反巴基耶夫联盟"旋告解体。目前,过渡时期总统奥通巴耶娃已责成共和国党组阁。如若30天内依然无果,议会将解散重选,但这并不意味着议会制实践的失败,毕竟,巴基耶夫当权5年间前半段与议会鏖战、后半段个人独裁的局面不会再出现了。
如果说苏丹、缅甸的大选尽管缺陷很多,却打破了权力传承的暗箱操作,扩展了全球民主版图,那么吉国的大选象征着对原有畸形民主机制的主动纠偏,其历史意义更是不容小觑。
政权更迭与组阁僵局
在2010年众多大选中,乌克兰、英国与菲律宾的大选因为实现了政权更迭而颇受瞩目。
乌克兰1月17日和2月7日两轮投票,终于把前总理亚努科维奇送进了总统府。由于选举被广泛认为符合国际标准,以微弱劣势落败的美女总理季莫申科无法再像6年前那样发动街头抗争。亚努科维奇上台后,稳定了经济,终结了破坏性的政治混战,尽管反对派指责他与莫斯科走得太近,并且压制媒体批评,但他寻求经济上融入欧洲,却超越了党派利益。
5月6日的英国大选,催生了保守党和自民党联合内阁,也令工党领袖布朗成为二战后任期最短的英国首相之一。让布朗"痛快"下台的是自民党党魁克莱格的倒戈一击。竞选演讲中人气飙升的克莱格,最终倒向保守党实力人物卡梅伦,从而结束了选后出现的36年来首个"无多数议会"。但是,大半个世纪以来首尝全国性权力滋味的自民党,尚未来得及推动攸关其党运的大选投票制度改革(从单一"选人"到兼容"选党"),就因克莱格选前所保证的"学费不涨"变卦而成为大学生示威的靶标。英国战后首个联合内阁,也因此面临变数。
5月10日,菲律宾6年一届的大选中,自由党议员阿基诺三世以大比分赢得该国总统选举,前总统、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党主席阿罗约则当选其家乡选区的众议员,成为菲律宾首位"向下发展"的元首。这一政权更迭符合民心,虽然后来发生了令港人愤怒的马尼拉人质事件,但阿基诺三世在"民主斗士"父母的荫泽下祭出反腐大旗,依然极受民众欢迎。
而在政权未因大选更迭的国家中,伊拉克的组阁僵局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受关注。从今年3月7日议会选举,到11月11日"伊拉克名单"成员努贾伊菲被选为议长,同一天塔拉巴尼总统获议员支持连任,再到塔拉巴尼11月25日正式提名马利基为新政府总理,当中经历了漫长的磋商和妥协。根据马利基的组阁蓝图,前总理阿拉维将出任新设的"国家战略政策委员会"负责人,而反美教士萨德尔领导的什叶派集团将有几人担任实权部长。但阿拉维对自己领导的"伊拉克名单"赢得最多议席却无缘优先组阁耿耿于怀,或许不会配合马利基。
除了伊拉克,捷克、澳大利亚和瑞典也是由议会少数党主导组阁。捷克5月29日的大选打破了该国选举史上的4项纪录:社民党成为首个"胜选的失败者";公民民主党成为首个"败选的胜利者";帕劳佩克成为首个辞职的胜选党领袖;选举后辞职的政党领袖最多。选后一个半月,总统克劳斯才授权少数党公民民主党的主席内恰斯组阁,后者在限期内组建了中间偏右的3党联盟政府。澳大利亚8月21日大选中,执政的工党和保守的反对党联盟(自由党和国家党)都没能在众议院取得足以单独组阁的票数。经过谈判,两名独立议员承诺支持工党,吉拉德总理才得以在9月7日组建了澳大利亚70年来第一届少数党联邦政府。而瑞典9月18日大选后,因极右翼的瑞典民主党首次挤进国会,执政的中右翼4党联盟虽得票率有所上升,但最终也只能组成少数派政府,由"温和党"党魁赖因费尔特蝉联首相。
拉美和非洲的选举比较
今年也是拉美和非洲国家大选比较集中的年份。在拉美,哥伦比亚、巴西各自的两轮总统选举均以执政党推出的新人获胜作结,而11月28日海地首轮大选投票后,包括当选呼声最高的海地前总统夫人米朗德·马马尼加夫人在内,18名总统候选人中12人指责普雷瓦尔总统试图"操控选举,令执政党候选人受益"。预计海地明年1月16日将举行第二轮投票。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梅莱斯总理和卢旺达的卡加梅总统各赢得5月和8月大选,实现连任。埃革阵主席梅莱斯自推翻门格斯图政权以来,已连续执政近20年,但这次选举的结果并未得到主要反对党承认;卢旺达爱国阵线主席卡加梅2000年在议会和内阁联席会议上首当总统,3年后通过直选成为民选总统,这次获逾90%选票,将再任7年总统,但主要竞争对手拒绝承认这一结果。此外,在饱受南北内战荼毒的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12月2日宣布前总理瓦塔拉赢得11月28日第二轮总统选举,此结果得到联合国、欧盟、非盟和西非共同体承认,但次日科宪法委员会却改判巴博连任,导致一国出现两个总统同时就职。
某种意义上,最高领导人的定期更替更能说明民主的真实性。非洲由于多党制选举起步晚,官本位和部族政治影响大,领导人更替的难度要比拉美地区大很多。前苏联地区也有类似的问题。12月19日的白俄罗斯大选,"开国总统"卢卡申科预计将赢得又一个5年任期。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谢奕秋的窗子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